网站首页 深度 正文
文/孔德淇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院士头衔经历数十年沉淀,备受社会尊重与期待。但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进一步加速,作为科技领军者的院士不断靠近产业前沿,其头衔与名利挂钩的脉络也不断延伸拓展。日前,有媒体指出,中国“院士”承载利益太多,滋生“学阀”现象,是时候该祛魅了。(4月12日 《半月谈》)
在公众认知中,科研工作者迈入院士殿堂,承载国内顶级的学术荣誉,既要“学高为师”,也需“身正为范”。这种“在意”,既是院士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也是一种社会监督。但近年来,喜欢抛头露面,为企业站台,活跃于各类会议论坛,在非自身专业领域发表言论……“院士”头衔一直处于高烧不退的状态,院士“走穴”获取经营利益,一度引起舆论哗然。
这背后折射了院士头衔与利权过度挂钩,某种意义上让学术荣誉沦为利益攫取“变现”的手段。在国内,院士不仅与行政级别直接关联,且因其超乎寻常的舆论关注度,迎合了某些企业利用“名人效应”的需求,拥有较高社会地位、丰厚物质报酬,能调动资源关系,这也间接导致一些院士透支头衔的“增值”,初心泯失、行为走偏。同时,由于集中了大量科研资源、学术话语权,现实中有的院士年近九旬,已经长期不在科技和产业一线,只凭头衔硬,就被视为产业布局权威,决定政策资源走向,还有院士与项目专业并不对口,甚至说出“外行话”,“学阀”现象愈演愈烈,破坏蓬勃清朗的学术空间。
根据中科院章程和工程院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本质都是一种荣誉,而非利益。让院士头衔回归荣誉,令遴选符合设置初衷,进而回归“院士”初心,理应成为当前完善我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紧迫改革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持续稳步推进,但就目前而言,仍待全环节、多层面落实,为“院士”祛魅。从现行评选办法看,科技领域的成就和贡献是首要评价标准。在此制度基础上,院士评选应进一步把握宁缺毋滥、德才兼备原则,避免名誉寻租。具体到操作层面,院士选拔可在选拔、票选、学风、监督、退出等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让评选本身经得起历史检验,受得住社会监督。
社会公众对院士头衔十分敏感,院士要经受住多方面的考量与约束,以广阔的国际视野,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也需德才兼备规范自身言行,让推动科技进步、树立良好导向成为院士的风向标。
本文来源:http://www.rz133.com/shendu/11371.html猜你喜欢
- 2022-05-04 合格证≠录取, 看看你离上大学还有多远?
- 2022-04-29 “三院院士”: 中国高校过于看重国际声望, 应更关注本科教学质量
- 2022-04-20 中国医学教育引发院士担忧: 清华是样本, 准入门槛低, 刷论文轻临床
- 2022-04-15 不敢相信! 这份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试卷, 竟让170位院士头疼!
- 2022-04-10 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后去了美国, 10年后入选美国院士
- 2022-04-05 【两学一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参观陈达院士生平事迹及实物展活动
- 2022-03-19 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教授到东南大学作专题讲座
- 2022-03-17 南师附中校友回忆袁隆平往事, 院士当年的学籍卡长这样
- 2022-03-16 惊悉吴孟超院士离世, 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师生沉痛哀悼
- 2022-03-14 二本的高福、清华的施一公和211的饶毅, 却在同年被提名为院士